“白斑综合症”的预防。
白斑综合症(白斑病毒综合症)
今年五、六月份,小龙虾养殖(区域)相继出现大量死亡。
主要表现为:虾无力、上草、活动和摄食减少、体内出现积液、头盖壳易剥离、肝胰腺颜色变白,死亡量迅速上升等症状或现象。经有关技术部门诊断,通过实验室PCR分子检测病毒确认,死亡的小龙虾大多是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所致。
白斑综合征病毒具有很强的致病性,在淡水中1小时能保持感染性。主要感染的组织细胞没有选择性,如对甲壳下真皮细胞感染率达100%,造成上述组织细胞无法补偿,在短时间内即可导致小龙虾死亡。17~18℃是病毒感染亲虾后引起发病死亡的最低温度。水温20℃~27℃时最易急性暴发;水温低于17~18℃,小龙虾即使被病毒感染,也不会导致发病死亡。
据湖北省技术推广总站介绍,今年的小龙虾“白斑综合征”传播迅速,蔓延广。一般3~10天内小龙虾大量死亡,死亡率最高可达40%~50%。小龙虾绝大部份种苗的体内携带了病毒,早期病毒量极低,虾正常,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、温度的上升、水环境的恶化、饲料摄入量的增加以及营养不全面、虾抵抗力下降、虾体内病毒大量增殖、水体中病毒病原和致病菌数量迅速增加、病死虾被摄食致传播病毒感染加剧,形成暴发,导致小龙虾大量死亡。死亡进程随体长的增大而缩短。
小龙虾在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。后期不摄食,反应迟钝,应激能力较弱。螯肢及附肢无力(虾无力),无法支撑身体;游泳不规则,时而在池边慢游或伏卧于水底。头胸甲易剥离,血淋巴不易凝固、混浊,肝胰腺颜色淡黄,腹节肌肉苍白;空胃,体色正常或变红(多为并发病)。在头胸甲部位常出现白色圆点,在显微镜下观察白点呈重瓣的花朵状,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。
有学者提醒,小龙虾“白斑综合征”的发生与过度投喂高蛋白含量的饲料有一定的关系。小龙虾作为主要食用植物性饵料的动物,当高蛋白饵料大量投喂时,改变了它的食性,从而增加了它的生长负荷。小龙虾的“饲料精养”必然要面对“白斑综合征”的发生。
(1)小龙虾的大小与致病性无关,亲虾和仔虾都存在埋伏感染;
(2)水中的病毒粒子可经鳃腹膜的微孔进入虾体,并引起鳃和全身的病变;
(3)但只有当个体长到较大时才能摄食到携带病毒的媒介生物,病虾排出的粪便带有病毒污染水体或饵料,再由健康的小龙虾吞入后感染;
(4)池塘养殖的小龙虾大小不一,有相互残食的习性,健康虾吞食了病、死的小龙虾而受感染;
(5)池塘底泥中也存在白斑病毒。
因此,如何预防“白斑综合征”是我们要考虑的预案
- 上一条信息:百汇教你养大虾 -- 纤毛虫病
- 下一条信息:百汇教你养大虾 -- 小龙虾“白斑综合征”的预防与治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