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份,全国水产养殖开始进入生产期。随着天气逐渐转暖,南方地区开始进入水产苗种繁育期;北方地区随着冰封期的结束,由越冬末期逐步进入养殖生产期,养殖水生动物由于体质相对虚弱,较易发生病毒病、真菌病等。“谷雨”节气过后各地要注意雨水增多对水产养殖的影响。
(1)鲤春病毒血症: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鱼、锦鲤、金鱼等,发病水温在8~20℃,尤其在15~17℃易发生。重点关注“三北”地区和重庆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鲤鱼主养区。
(2)草鱼出血病: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鱼种及1足龄青鱼,发病水温为20~30℃。在水温高于20℃时流行,25~28℃为流行高峰。重点关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草鱼、青鱼主养区。
(3)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:主要发生对象为虹鳟,发病水温为8~15℃,鱼龄越小对该病越敏感。重点关注区域为河北、辽宁、甘肃等集中流水养殖区。
(4)白斑综合征:主要关注对象为南美白对虾、中国对虾、日本对虾幼虾,重点关注区域为福建、广东、海南沿海养殖区。
(5)罗氏沼虾白尾病:在罗氏沼虾育苗阶段易发生,重点关注区域为福建、广东对虾育苗区。
(6)小瓜虫病:对宿主无选择性,各种淡水鱼、洄游性鱼类、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,繁殖适宜水温为15~25℃,重点关注北京、重庆、河南、江西、福建、广西不流动的小水体、高密度养殖区域。
(7)指环虫病:主要危害鲢、鳙、草鱼、鳗、鳜等,重点关注地区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等。
(8)三代虫病:三代虫的繁殖适温为20℃左右,以咸淡水池塘和室内越冬池内饲养的苗种易得此病,重点关注区域河南。
此外,水霉病也是4月多发的疾病,特别是长江以北地区,池塘越冬后水质较瘦,透明度较高,适合水霉的繁殖生长。
由于最近天气逐渐升温的关系,引起轮虫暴发,底质腐烂发酵,鱼虾蟹活动能力加强,需氧量增加,但浮游植物培养严重不足,打破池塘氧的平衡体系,再加上鱼虾蟹通过一个冬季的越冬,体质消耗过大,开春摄食时间过短,目前还没恢复好体质,面对气温快速上升,鱼虾蟹调整体温也需要消耗自身能量,也会出现应激反应,因此,渔病多发是常事。
早春鱼病难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过冬天低温,池塘水体藻类少,缺氧、停食等,鱼类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力较弱、营养的缺乏使鱼体质非常差,自身抵抗力不强。
早春“鱼瘟”的防治要从多方面综合入手,做好科学消毒。做好池塘消毒,尽量清除池塘淤泥中存有的病原微生物;做好苗种消毒,防止苗种带入病原微生物;做好活体饵料消毒,以阻止其传播疾病。
(1)首先注意水质调节,及时培藻肥水。在水温上升到15℃之前采取改底解毒的措施,减少水体有毒物质对鱼的影响;
(2)加强早春鱼的饲养管理,及早开口恢复鱼体质(水温高于10℃),同时加强肝肠双护;
(3)水温上升到15℃左右及时用消毒剂如二氧化氯、复合碘等消毒水体,控制病原细菌的繁殖。同时使用水霉净(或硫醚沙星)将细菌、真菌同时杀灭。
(4)发病的池塘要注意是否伴随内部出血或者体表溃烂出血症状,此时最好内服抗生素和抗炎药物清除体内细菌的危害。
随着气温、水温的增加,各种寄生虫也大量繁殖,只要水温超过15℃(小孩玩水),鱼池开春第一遍杀虫工作就要紧锣密鼓的进行了。除了温度之外,另一个需考虑的因素就是天气,至少连续几个晴雨交替后再考虑杀虫。因为,晴雨交替能使水体剧烈交换,将池塘底部更多数量寄生虫卵搅入水体,促进孵化,有利于提高杀虫效率。
使用外用药品时(包括水质改良剂),一般要根据水的透明度来决定是否用药,或用药量的多少。透明度高于50厘米,只能肥水,不得杀虫或消毒(消毒型水质改良剂),或者使用剂量减半甚至减量更多。透明度低于20厘米时,必须瘦水。透明度高,用量药少,透明度低,用药量多。
注意杀虫剂品种与养殖品种的关系,特别关注注意事项,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使用。
外用药稀释时,必须先放水,在搅拌的情况下,慢慢将药品倒入水中(专门注明的除外),充分溶解。
水深超过2米,超过的部分不计算用药量,只按2米计算体积,同时将药品(主要是杀虫剂和功能性水改剂)分2次泼洒,时间间隔4~6小时。第一次泼洒三分之二,余下的一次性用完。
使用药品后(包括水质改良剂),48小时内,注意巡塘,特别是夜间巡塘,防止因水质变化,引起池塘缺氧,继而造成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。早期发现用药出现的问题,及时处理,可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。
特别要注意,过早使用菊酯和车轮净等类型产品风险很大,使用后两个小时内(或提前在杀虫剂使用之前)一定要使用“解毒净水安”。

【本文编辑:向来多渔】
【本文审核:陈柏慧】
- 上一条信息:百汇教你养大虾之2020年养虾如何赚钱
- 下一条信息:龙虾养殖,靠人不靠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