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向我们服务人员反馈:养殖池水面有“白便”漂浮,吃食减少,出现死亡,咨询白便产生的原因和补救措施!
对虾白便不是食物消化后的粪便,而是肝胰脏和肠道病变的结果
“白便”的症状,外观看起来是白色的条状物,由于像白色的粪便而得名为“白便”, 出现白便时,多数粪便会整条漂浮在水面上,较易观察,但不易处理。对虾排泄物粪便呈白色细长状(如棉线)、有粘性浮在水面、聚集漂浮有异味。初始阶段对虾摄食正常,但随着病情加重,出现吃料减弱甚至不吃料,虾身瘦弱(壳肉分离),且伴随游塘及偷死(虾肠道发红或肠道有白色脓状物)。典型的肠道病理变化为上皮细胞脱落,粘膜下层细胞增生;增生并纤维化的细胞层整体脱落,其主要成分为肝脏排出的粘液、病变组织和毒液,肠道脱落的粘膜以及少部分正常的粪便成分。发生白便的对虾,肝胰脏表现为肿大,肠道红肿,细菌分离时多存在弧菌感染。
外部细菌感染及滥用抗生素
解剖病理发现,“白便”的主要成分为肝胰脏排出的病变组织、粘液等,我们从中检测出大量的副溶血弧菌、哈维氏弧菌、创伤弧菌等致病菌。这些致病菌聚集在池塘底部,同时也附着在水体有机质碎屑、饲料残饵上不断繁殖生长。对虾吃食这些食物后,通常引起胃肠道感染、肝胰脏明显萎缩。采取停料等措施后,对虾白便发病程度明显减轻。当滥用抗生素或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,也会导致肝胰腺肿大等病变现象。
底部环境及水质恶化
南美白对虾生活在中下层水体是底栖动物,由于残饵粪便、死藻的大量累积以及过度使用絮凝性底改等因素导致底部环境氨氮、亚硝酸盐等毒素超标,底质发热发臭、泛酸耗氧,长期如此将成为毒素的聚集层,如不及时消除,就会加重肝胰脏负担,腐蚀肠粘膜,最终导致“白便”。
有害藻类毒素
藻毒素可分为两类:一类为神经毒素,主要为鱼腥藻毒素。肝毒素直接导致肝胰脏的肿大坏死、萎缩出血以及胃肠道炎症等病变。另一类主要为微囊藻毒素等肽单环肝毒素,微囊藻毒素破坏心肌呼吸,对神经中枢起阻碍作用,使对虾肝胰脏及肠道产生病变。
由于饵料的变质和贮存不当等原因
养殖期间摄食到了损伤肝胰腺的食物。如长期食用霉变的饲料,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超标造成肠内黏膜肝细胞坏死,肝胰脏解毒和消化功能障碍。这些副作用反过来又导致对虾生长缓慢,对虾机体免疫受到抑制,容易诱发大规模的疾病。
白便治疗应立足于“无病先防、有病早治、以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的原则,只有从提高对虾体质、改善底部环境和优化水质、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等方面着手,才能达到杜绝“白便”现象。
单纯用抗生素效果不佳,容易反复。定期或长期使用“虾蟹120”外泼和内服,双管齐下,内外结合,采用“以菌治菌”的方案来预防和治疗。
“虾蟹120”的用法:发病治疗时外泼2亩/袋,消灭水体和底部聚集的弧菌,控制外部感染源。同时内服按80斤料/袋添加,5-7天一个疗程,让“虾蟹120”中的噬菌蛭弧菌和其他有益菌类在对虾肠道内繁殖,识别攻击体内的有害弧菌,修复肠道粘膜和肝胰腺组织。当体内生长的噬菌蛭弧菌群落被排出体外时,也可在水体里进行繁殖,继续侵袭攻击水体的致病弧菌,内外兼治,治标治本。
日常投料过程定期拌“EM活菌王”调理肠道,对虾肠道会粗壮鲜亮,摄食积极,出现白便及空胃现象会明显减少。养殖户也可使用 百汇“EM菌培养基组合”自己培育菌种,现配现用,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。
其次,要严格控制对虾摄食量,合理投饵,不要盲目增多对虾投料,减少投料对水质的污染及肠道伤害。
保持池塘底部良好的环境,定期使用“百汇红片”高含量过硫酸氢钾改底消毒,杀灭底部弧菌为主的有害细菌,提高底部氧化能力和氧化还原电位差, 消除底部潜在的致病源。
由于白便引发的因素较为复杂,在养殖的过程中,对于诱发因素不容易区分,处理通常需要综合考虑,一旦周围有出现发病情况一定要及时用药。也不可盲目停料。提高对虾的免疫抵抗力,保持水体藻相优良,菌相平衡才是解决的根本办法。
- 上一条信息:水色的好坏如何辨别?
- 下一条信息:你了解鱼类厌食或食欲不振的原因吗?